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中國-東盟教育合作亮點紛呈
十年來,我國為全球治理變革積極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行動,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教育作為人類文明對話的重要基礎,深嵌于全球文明譜系。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教育交流愈加成為文明互鑒的基礎工程。東盟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樞紐,與我國的教育合作在“一帶一路”共建過程中進一步深化。
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中國-東盟教育深度合作逐漸展開,目前正在形成高等教育集群發展、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和語言教育聯動發展的教育合作新格局。
一是高等教育集群發展。目前中國已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國簽署學歷互認協議,形成了集群化的高等教育合作態勢。截至2019年底,中國和東盟雙向留學生人數已突破26萬。在全球來華留學生中,東盟來華留學生的占比達20%。即使在疫情期間,雙方也在靈活地舉辦如“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論壇”等系列活動。
二是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堵鋵嵵袊?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21—2025)》中明確提出“推進技術和職業教育培訓等教育機構的交流”。目前我國已與東盟職業院校開展了至少70個學生聯合培養項目、2個教師聯合培養項目,創辦了8個職業教育論壇、組成19個職業教育聯盟,并在東盟建立了6個魯班工坊、42個國際產業學院,諸多項目分布在中國的26個?。ㄗ灾螀^、直轄市)。除此之外,中國-東盟還根據不同的專業大類建立了國際職業教育合作平臺。
三是語言教育聯動發展。自2011年起,菲律賓就開始將普通話納入教育部開辦的特別課程,僅2019年就有超過300名教師在菲律賓孔子學院接受普通話培訓,來自93所公立中學的約11000名學生正在學習漢語。2021年,中國聯合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馬來西亞等國開展了“本土中文教師培訓”項目,為東盟國家培養漢語教師。目前中國在東盟有33所孔子學院,提供了規范的現代漢語教材和正規的漢語教學渠道。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培養東盟非通用型語言人才,如廣西民族大學采用“3+1”式合作培養范例,培養既能掌握東盟非通用語,又具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中國-東盟教育合作邁上了新臺階,但雙方教育合作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高等教育集群輻射范圍有限,參與中國-東盟國際教育發展聯盟的高校僅有60余所,數量上還有巨大潛力;職業教育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東盟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需求存在差異性,需要制定更契合雙方發展需求的、統一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標準;語言教育合作規劃建設亟須加快,歐美眾多高校利用英語先發優勢進入東盟各國語言教育體系,漢語作為教學語言規劃起步晚,還處于相對弱勢。
中國與東盟山水相連、民心相通、文化相近,對和平發展的共同期望和對美好未來的共同憧憬,已經把雙方連接成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展望未來,中國-東盟可從以下三方面加強教育領域合作。一是激發高校合作發展內生動力,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東盟高等教育集群。中國-東盟雙方政府應加強溝通,制定相應激勵措施,鼓勵更多高校主動參與中國-東盟高等教育集群建設,擴大集群輻射范圍。二是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更加規范的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質量指標評價體系。搭建中國-東盟互信互認的職業教育對接標準框架,保障職業教育合作行穩致遠。三是完善語言教育合作發展規劃,“兩手抓”提升漢語國際傳播力。一方面全面提升漢語國際教育質量,從教材、課程、師資隊伍等多維度著手,推動漢語教育國際化;另一方面優化孔子學院布局。以雙方合作的重點區域為導向布局孔子學院建設,借力經貿與產業合作促進孔院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助力雙方經貿合作便利化,在“助力”與“借力”的循環之間推動漢語在東盟傳播。
(作者:卓澤林、周文偉,分別系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和研究助理)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