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新三峽 新庫區
——三峽后續工作助力庫區高質量發展
山巔云騰霧繞、山下碧水東流,金秋十月,長江三峽也迎來秋冬季的平靜,呈現出“高峽出平湖”的勝景。
自2009年三峽工程如期完成初步設計建設任務,2010年汛后成功實現175米正常蓄水位的試驗性蓄水運行后,三峽工程持續保持安全高效運行,全面發揮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巨大綜合效益,護佑長江安瀾,造福億萬人民群眾。
工程雖已經全面完成整體竣工驗收,而有關三峽的工作仍在持續。
在2009年如期完成三峽移民搬遷安置任務以后,為了進一步促進三峽移民安穩致富,加強庫區生態環境保護,有效防治庫區地質災害,妥善處理對長江中下游的相關影響,提升三峽工程綜合管理能力,拓展三峽工程綜合效益,國務院于2011年批準實施三峽后續工作。
十年來,在有關部門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截至2023年8月,累計安排三峽后續工作專項投資1095億元,實施項目7103個。水利部門圍繞三峽后續工作規劃目標任務,促進三峽移民安穩致富、加強庫區生態環境保護、有效防治庫區地質災害,持續推進三峽庫區高質量發展,庫區面貌日新月異。
保護生態 地災防治成效顯著
重慶市石柱縣西沱鎮地處長江南岸,因鹽運而興盛,是“巴鹽銷楚”的重要起點之一。三峽水庫蓄水后,西沱鎮老街被淹沒達600米,長江在西沱段形成“平湖”景觀,南來北往的旅客經常在此駐足。
“曾經庫岸侵蝕坍塌、沿江道路狹窄坑洼等安全隱患,威脅著西沱鎮沿長江庫岸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毕嚓P負責人坦言。
在三峽后續專項補助資金的支持下,西沱鎮岸線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于2018年10月正式啟動,于2020年10月建設完成,包括庫岸治理2.39公里、沿江道路3.30公里以及市政、景觀配套工程。
“整個工程安排三峽后續資金1.2億余元?!笔h水利局局長劉學彬介紹,“工程完工后,不僅保護長江西沱段沿岸,修復庫岸消落區生態環境,而且營造了優美的景觀效果,成為展現西沱古鎮歷史文化特色的濱水走廊?!?/p>
經綜合整治后的長江岸線披上了由穩定堅固的預制混凝土塊制成的“外衣”。西沱鎮鎮長唐劍指著一塊塊錯落有致排列的預制混凝土塊說:“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進行庫岸防護,防止江水長期浸泡岸線后導致土質松軟,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p>
舊貌換新顏的還不僅是西沱鎮。
新學期伊始,當來自豐都縣城、鄉鎮的近600名學生坐進剛落成的重慶豐都育才中學教室,實現“在家門口上名?!痹竿麜r,個個笑逐顏開。這座占地47畝,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食堂體育館等設施一應俱全齊全的嶄新校園,是利用三峽后續資金1.53億元建成的。
“這山頭上都有我們的監測設施?!必S都縣水利局副局長徐晗指著鄰近學校的邊坡山體說:“山上不僅安裝了監測設施,在汛期等關鍵時期,我們還會定期派人巡查,及時發現和處理隱患?!?/p>
受地形地貌、地質環境影響,三峽庫區存在地質安全隱患和庫岸穩定風險。近年來,豐都縣先后實施了62個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項目,采用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相結合形式,納入高切坡防護監測預警156處,落實高切坡群測群防人員43人,確保安全隱患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消除。
自三峽后續工作實施以來,國家累計支持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資金111.83億元,一大批滑坡、崩塌、危巖體、塌岸和移民遷建區高切坡得以有效治理,湖北巴東縣黃土坡滑坡等人口整體避險搬遷,徹底解除了地質災害威脅;同時,通過建設高切坡的群測群防站點、專業監測站點,開展地質災害體專業監測、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等措施,不斷完善監測預警體系,10年間成功應對多次區域性特大暴雨導致的重大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自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連續20年三峽庫區未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彼咳龒{工程管理司副司長王治華表示,“庫區地質安全得到保障,防災減災成效顯著?!?/p>
助力振興 庫區民生極大改善
“現在的水比以前好太多了,以前的水都不太干凈,我們村民反映過多次,沒想到能順利解決?!痹谝泼癜徇w安置大鎮——石柱縣西沱鎮獨門嘴村,村民任光玉告訴記者。
任光玉家自來水的變化,得益于西沱片區(西沱鎮)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
原來,過去,西沱鎮水廠水源由敞開式渠道引入場鎮,明渠沿途不時出現居民取水洗衣服、洗菜甚至取水灌溉等現象,存在飲水安全隱患。解決移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一直是三峽后續工作的著力點。
2020年,西沱鎮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納入三峽后續項目庫,得到后續專項補助資金5132.83萬元的支持。項目今年完工后,原水由輸水管道直接輸送到水廠,解決了長期以來飲水受污染問題;水源環境和水質優化也得到有效保障,實現了城鎮與農村供水同速、同場、同價、同質的“四同”局面。
不僅水甜了,移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在豐都縣,肉牛家庭牧場主秦紅軍也給記者講述了他的幸福生活。
“我現在有70頭牛,每年僅賣小牛也有幾十萬的收入。政府在養牛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了不少幫助,你看我這養牛的棚頂,都是政府幫忙給修建的?!鼻丶t軍說。
豐都縣水利局局長潘春華表示,近年來,豐都先后實施47個城鎮移民小區綜合幫扶和53個農村精準幫扶,教育培訓與促進勞動力就業工作連續開展,庫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綠春壩村原是豐都龍河河畔的一個貧困村。2019年,龍河豐都段被列入全國首批17條示范河湖建設名錄,投入三峽后續工作資金7997萬元,先后實施多項河湖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當地也持續完善配套設施,積極發展鄉村旅游。
青山綠水引客來。民宿“花澗小廚”負責人彭紅娟正是在2019年看中綠春壩村保家樓的旅游潛力,毅然投資400萬元租下保家樓3個院子開辦“花澗小廚”民宿。經過精心改造、設計,自民宿開業以來,彭紅娟的一年收入達200多萬元,不但帶動周邊16家農戶開起了農家樂,每年還拿出3%利潤給村民分紅?!懊康街苣?、節假日,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特色民宿打卡,還成為網紅直播的‘香餑餑’?!迸砑t娟說。
“在三峽后續資金的牽引帶動下,庫區產業健康發展,庫區經濟總量持續攀升?!敝貞c市水利局三峽庫區工作處處長趙剛說:“2022年,重慶市庫區15個區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3087億元增加到11525.9億元,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p>
10多年來,三峽后續工作錨定庫區移民安穩致富目標,支持農村移民安置區精準幫扶項目907個,支持城鎮移民小區綜合幫扶304個,支持生態工業園建設項目128個……數據顯示:2022年三峽庫區城鎮移民、農村移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分別較上年增長5.72%、7.20%。
保護文化 歷史文脈得到傳承
一條蜿蜒曲折的三米多寬街巷,時而撞見東門城墻、東坡梯子、白公祠等文物古跡,時而撞見川劇院、理發店、錄像廳等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店鋪,讓行人瞬間有時光倒流之感?!巴ㄟ^實施三峽留城修繕保護工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相結合,最大限度還原了‘三峽風、煙火氣、忠州味’?!敝铱h縣委宣傳部部長秦海峰說。
重慶市忠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設城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三峽留城·忠州老街位于忠縣城區中心,面積約0.5平方公里,是三峽工程蓄水后留存的半座原貌縣城,也是目前重慶長江流域規模最大的巴渝特色山地民居街巷。2020年3月,忠縣啟動三峽留城·忠州老街項目,其中子項目三峽留城修繕保護工程得到三峽后續專項補助資金0.84億元的助力,為項目的完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的忠州老街實現“修舊如舊、建新如舊”,游客紛至,煙火氣濃郁。
重慶市積極推進三峽后續文物保護工作,截至今年7月,實施文物保護項目182項,推動忠縣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豐都縣小官山古建筑群等一批文物保護項目建設,基本建成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忠州博物館為龍頭的17家三峽博物館群,成為系統展示長江文明和三峽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峽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三峽歷史文化,既是對過去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責任。10多年來,三峽后續工作推動生態屏障區地面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鎮街道風貌整治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實施,消落區地下文物考古發掘保護取得重要進展,地市級博物館體系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傳承條件極大改善。
新起點,新使命。水利部三峽工程管理司司長阮利民表示,“十四五”期間,水利部門將圍繞更好地實現三峽后續工作規劃戰略目標,以“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為主線,推進三峽庫區高質量發展,保障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持續發揮綜合效益,不斷提升移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