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資訊
讀書的熱鬧,不妨多湊湊
連日來,《秋之夢》《有人將至》兩本此前冷門小眾的戲劇選,成了文青們的“心頭好”,一時間洛陽紙貴。而這兩本讀物命運齒輪的轉動,源自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出。許多人都想讀一讀獲獎作家約恩·福瑟的代表作。但對此,也有人表示不屑,稱這純屬“湊熱鬧”。
如是情景,人們并不陌生。歷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總是頗具討論度,每一次結果的揭曉,也都會帶來一波購書熱。比如,于2010年首次出版的《悠悠歲月》,作為安妮·埃爾諾少有的中文譯作,在過去12年間僅賣出不到8000本,卻在作者斬獲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后快馬加鞭地加印了10萬冊并銷售一空。
說購書者是湊熱鬧,倒也不假,但對此不屑倒也大可不必。畢竟,購書熱潮的出現,證明許多人心底還藏有一份對文學的熱愛,也仍有捧卷細讀的熱情。近些年,“無人讀書”之憂屢屢出現,不乏觀察人士嗟嘆,當手機“投喂”的內容越來越低智,人們的深閱讀能力“長期賦閑”,大腦“用進廢退”。以諾貝爾文學獎為代表的一批知名獎項,至少能夠將“低頭族”喚起,提醒大家別忘了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之上,純文學始終在場,靜候著你我的關注。不論出于何種目的,只要翻開書頁,就擁有了一次精神小憩的機會。
當然,購書只是開始,更值得期盼的是,人們以優質讀物為媒,讓文學留駐日常生活。今天的我們,生活足夠忙碌也足夠精彩,但不論24小時之中如何擁擠,還是應當給文學留有一席之地,讓思想得以從世俗中超脫哪怕片刻。畢竟,人生的最大遺憾,莫過于生命的一次性和生活的有限性。而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作家創造的一個獨立世界。通過閱讀,我們方能沉浸式體驗另一種人生,并在對作品人物的體察與共情中,自然而然地思考、感悟、自省。這其中可能包含對親情關系的重新審視,對人生理想的再度思考,對未來世界的瞭望與擔憂,等等。誠如一位作家所言:文學不是高于生活,也不是反映生活,而是內在于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被文學滋養的生活,一定是更為細膩、更具質感的。
借千萬人之眼,領會千萬種人間,這就是文學。很多時候,閱讀不會擁有立竿見影的快樂,也不會產生指日可待的裨益,但一定會于無形中豐盈我們的精神世界、點綴我們的日常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任何購書讀書的熱鬧,我們都不妨多湊湊。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