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講好黃河故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李駿虎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傳承發展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舉措?!兑巹潯诽岢鋈嫱七M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黃河文化研究發掘、提升環境配套服務設施、促進黃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強數字黃河智慧展現五大重點任務。這五大重點任務,都圍繞著“黃河文化”這個核心。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一路流經9個省區入渤海,孕育出河源文化、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共同構成絢爛的黃河文化譜系,這個文化譜系就是中華文明源流的精神圖譜。
2021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成為國家戰略。在濟南主持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的偉大號召?!饵S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考慮地域廣泛性和文化多樣性、資源差異性,實行差別化政策措施”。就是說,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黃河文化譜系應該成為根本遵循,但不同省份的建設任務要因文化特質的不同而異,不能一刀切和同質化。比如處于黃河晉陜大峽谷主河段的山西,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和中國古代建筑寶庫,應該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為建設主旨,承擔起華夏文明源流的主題展示、佐證和起源研究,使山西全域成為一座巨大的華夏文明博物館。
我曾多次到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調研。陶寺遺址是華夏先民所創造的中原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經測定,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間,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形態遺存??脊虐l現了規??涨暗某侵?、王墓,恢宏的宮殿,獨立的倉儲,官辦的手工業區,還有世界最早的觀象臺。許多專家學者據此提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的都城,是當時華夏部落聯盟的中心、國中之國——最早的“中國”。這一發現對華夏文明在黃河中流流域的發源、國家形態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我也曾深入山西沿黃4個地市進行專題調研,充分感受到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生態文化資源富集。山西在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都有豐富的文化遺址留存,應成為山西在《規劃》的指導下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中突出資源性、展示性、研究性的參考。
在不斷的調查研究中,我深深感到,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要在加強中華文明認同的基礎上,建設世界文明互鑒的重要高地,進一步彰顯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特質,這就要求我們守正創新,在搞好建設的同時更要講好黃河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的文明創建故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作家協會主席)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