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進
助力激活制造業發展動能
——民進中央2023年度重點考察調研綜述
記者 呂巍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5月26日 第 08 版)
編者按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就要堅定不移筑牢實體經濟根基,突出創新引領,增強制造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在創新機制、創新實力和創新能力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八逆溔诤稀笔菍崿F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而在這“四鏈”中,創新鏈與人才鏈起到主導作用。推動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關系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也關系整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局。
如何發揮好創新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全局中的關鍵核心作用?怎樣強化創新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抓住科技創新的機遇,搶占制造業發展先機?近日,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進中央調研組圍繞“推動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優化升級”主題,由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常務副主席朱永新分別帶隊,在江蘇和四川等地開展2023年度重點考察調研。
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率調研組赴江蘇開展重點考察調研。圖為在江蘇環工太湖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調研。(民進中央供圖)
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率調研組赴四川開展重點考察調研。圖為在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考察調研。 (民進中央供圖)
“強”主體
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這是在國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強化制造業的創新引領,要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然而,從調研組前期掌握的情況來看,制造業企業尤其是民企還未能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充分展示應有的能力和活力。
讓企業創新的“底子”厚、“底氣”足,就要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每到一處,調研組都深入企業,詳細了解創新成果和困難挑戰。
沒有臟亂的環境和設備轟鳴,走在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只見環廊相接、鮮花掩映。采用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一滴滴污水在這里化濁為清、循環利用。
“污水治理有哪些新工藝新技術?”“工程試驗推向市場的難點在哪里?”“企業研發經費是否充足?”“和產業鏈對接是否順暢?”……調研組格外關注企業創新進展,就相關問題與現場負責人一一探討。
雙良集團形成多晶硅核心裝備、單晶硅材料、電池組件光伏產業鏈,深耕清潔能源技術研發及裝備生產;江蘇華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圍繞報廢汽車拆解、廢鋼、廢舊磁材以及其他材料綜合回收利用,做大循環經濟產業鏈;海瀾智云自主研發適用工業場景的底層控制系統,推動傳統企業轉型……走訪中,調研組看到很多企業用創新應對外部壓力,掌握關鍵技術、拓展發展空間、賦能產業升級,也詳細了解到一些企業的各種困難。
有些民企因為企業科研人員沒有形形色色的“帽子”,達不到進入國家創新序列的“硬杠杠”,所以無緣國家的創新項目;有些民企實力很強,但由于國家科研項目的預算執行體系和企業內的財務體系脫節,導致民企沒有辦法或者要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承擔國家的項目,挫傷了企業參與國家創新項目的積極性;此外,由于有些政府部門對民企了解程度有限,一些科技項目民企已經完成了,政府部門還進行立項,造成創新資源的浪費。
以上種種,都充分凸顯了在國家創新體系中進一步強調企業主體地位的緊迫性。調研組認為,亟須在相關的制度改革和政策配套中作出調整,真正破除制約企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和釋放企業創新主體活力。
“首先要提升企業在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闭{研組建議,建立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機制,吸收更多企業參與研究制定國家技術創新的規劃、計劃、政策和標準,加強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制定中與相關部委、高端智庫、國家級科研機構之間的對話機制。建立高層次、常態化的企業技術創新對話、咨詢制度,特別是提高相關專家咨詢組中一線產業專家和企業家的占比,并通過擴展渠道把企業的意見和建議納入國家創新計劃的設計、組織和落實過程中。
同時,按照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市場經濟規律,落實企業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主導權,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方面的主體作用。減少條件限制、鼓勵有條件有潛力的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項目和創新工程。同時要打通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的“信用”和“利益”問題,促進要素進一步向企業集聚。
“促”融合
打造高水平的制造業,必須要有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形成創新鏈升級的核心力量,必須加強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這是調研組的共識。
在調研組看來,制造業的人才隊伍,包括能夠找準產業需求、敢于創新創業的企業家,包括能夠解決關鍵核心問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頂尖專家,包括能夠將尖端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產業工程師和管理人員,也包括能夠實現精細操作的高素質產業工人等。不同層次的人才構成了制造業的人才鏈。而之所以稱之為鏈,就意味著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在調研中,大家發現,不同層次的人才,存在的問題各不相同,解決辦法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對于企業家,最關鍵的是從制度設計上改善企業的融資環境,同時建立完善企業破產保護制度,解決企業家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保護創業者。對于頂尖專家,則需要搭建更多平臺,更加精準高效地招攬人才,同時對于頂尖人才最重視的出入境、稅收、醫療、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要加快完善。
但是從更宏觀的層面看,制造業人才隊伍最大的問題還是供需不匹配。
數據顯示,2022年7月,16—24歲城鎮青年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升至19.9%的年內高點,在黨中央、國務院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后,12月份下降為16.7%。一方面,大量青年人無法就業,另一方面,制造業人才隊伍的供需匹配狀況不容樂觀——從業人員人數在下降、結構不合理、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
結構性矛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人才供給質量難以滿足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調研組認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不是單一專業人才,而是復合型高水平人才,但人才培養體系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不相匹配是重要原因。
大家表示,我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產教融合缺乏深度與廣度,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需求相脫節,高?,F有課程也缺乏跨學科、跨專業的培養體系,培養體系滯后于市場需求。這些都造成人才供給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必須靠政府完善相關政策體系,用“無形的手”來提高人才供需匹配程度。
除了打造人才鏈,強化制造業的創新引領,還要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
調研組將加強科技與產業相結合、提升創新效率作為重點,走訪多家實驗室、研究院及創新平臺,深入了解科研進展,考察成果轉化情況,聽取意見建議。
高分子材料、半導體封裝技術、傳感芯片……走進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一個個高精尖技術的應用展示映入眼簾。
“如何找到產業發展的‘真需求’?”“怎樣用技術賦能產業升級?”“創新成果如何輻射更多區域?”……調研組一行邊走邊問,詳細了解情況。在得知研究院通過“撥投結合”等模式,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組織實施一批創新項目后,調研組就如何更好孵化前瞻引領性技術、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展開熱議。
“應統籌創新產業鏈協同,以產業鏈協同為核心,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協同創新,強化人才、知識、技術、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的配套支持,把重大科技平臺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和突出的位置,加快打造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支撐?!?/p>
“要加快建構更加高效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建立健全工科專業調整和人才需求的聯動機制,推動校企人才資源合理流動?!?/p>
“產業鏈的背后是創新鏈,創新鏈的背后是人才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一個關鍵就是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p>
調研組認為,要進一步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起人才、資金、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體系,加快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和流動,推動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融通對接。
“有”突破
促進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離不開政策保障。
調研組在前期調研中了解到,從人才和創新角度,我國已經形成了從法規到戰略到政策的完整體系。比如,針對最制約科研人員活力的評價體系,去年科技部等八部門制定開展了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針對外籍高端專家引進,科技部、人社部去年年底在北京等六城市開展了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
各地也進行了有益嘗試。江蘇把產業科技創新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創新平臺和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組織一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部分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四川突出人才鏈支撐引領,堅持以產聚才,以才促產的工作思路,實施天府峨眉、天府高端引智等重大人才計劃,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同時,健全人才激勵保障政策體系,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的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評價,充分激發人才創造力。
但在政策執行中仍面臨統籌協調銜接不暢等問題。
以機器人行業為例。機器人零部件進口關稅高,機器人本體進口免關稅,這種關稅設計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國內機器人整機企業競爭力,抑制其創新發展活力。
因此,調研組認為,需要根據現實情況,對政策之間的統籌協調銜接進行動態調整。
在政策方面,須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厘清相關部門的分工與職責,調整并完善相關的人、財、物管理制度,使之適應創新體系建設、研發以及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要求。產業部門牽頭設計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時,既要注重中央與地方產業政策的縱向貫通,也要注重不同部門間政策的橫向銜接,推動形成各地區各部門凝聚共識、各司其職促進資源要素高效配置的局面。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各類利益共同體納入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進一步激發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制造強國建設的積極性和動力。
在法律法規方面,探索通過立法引領產業發展,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行業立法,根據新情況新變化更新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不斷完善財稅金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配套政策法規體系,強化提升有效投資、引導優質資源要素集聚的法規保障,樹立和鞏固信心,促進制造業長期穩定發展。
在提升創新支撐方面,要重點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發揮標準引領作用,為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提供“黏合劑”。鼓勵企業參與和主導標準特別是國際標準的制定,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產業科技競爭的話語權。同時要主動發聲,提升我國制造業知識產權國際話語權。
此外,要加強督促檢查和第三方評估,及時發現政策法規在貫徹落實中存在的諸如部門間相互牽制、不接地氣、不能落地、效果不佳等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完善,確保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推動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優化升級’這個課題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民進中央在前期開展預調研的同時,也委托全國29個民進省級組織及相關專門委員會開展了同步調研,在全國范圍內了解情況、聚焦問題。希望我們通過深入調研形成的意見建議能夠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有所推動,希望制造業能夠在創新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迸發出澎湃強勁的發展動能?!辈踢_峰表示。
編輯:張佳琪